一次亲历,一场共鸣——“相约黄河至北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看巴彦淖尔联合采访活动侧记
8月10日上午,“相约黄河至北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看巴彦淖尔联合采访活动走进磴口县。
记者胡东育/摄
“沙漠有机好奶就是醇香!”在内蒙古蒙牛圣牧高科奶业有限公司,品尝了来自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经过高温瞬时灭菌的有机纯牛奶后,河南省焦作日报社记者宋崇飞不住称赞。
记者胡东育/摄
走进乌兰布和沙漠,采访团乘车沿着穿沙公路一路向西南。公路两侧,各种沙生植物高低错落、郁郁葱葱。在磴口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介绍了磴口县一代又一代人迎难而上、接续奋斗,持续开展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积极探索治沙与致富的结合点,变“沙害”为“沙利”的过程。
大巴车继续前行,碧波荡漾的奈伦湖出现在大家眼前。
记者胡东育/摄
河南省濮阳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吉子文一路走一路拍,他深有感触地说:“治沙、发展沙产业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巴彦淖尔治沙成效很明显,把黄河水资源利用得非常好。”
“以前以为沙漠腹地应该是一片黄沙,可今天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绿洲,这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山东省聊城日报编务中心副主任邹辉说,“巴彦淖尔几十年的治沙成绩非常卓越。”
记者胡东育/摄
“生态治理得这么好,可以想象得到磴口人民为此付出了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山西省长治日报社编辑曹子帅说。
记者胡东育/摄
站在黄河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馆楼顶,西边,黄河水逶迤而来;东边,三盛公水利枢纽巍然横跨于黄河之上。陕西省商洛日报社总编辑南书堂深感震撼:“黄河滋养着流经的土地,滋养着黄河文明。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巴彦淖尔体现得很彻底。”
山西省运城日报社文化新闻部主任郭瑞倩激动地说:“巴彦淖尔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无比坚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成效显著。”
记者胡东育/摄
当天下午,联合采访活动黄河文化交流研讨会召开,采访团成员与巴彦淖尔市相关专家学者围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增强黄河文化符号的吸引力、感召力,打造一批具有黄河文化底蕴、凸显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进一步丰富文化副刊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记者高晓龙/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母体,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陕西省延安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孙文珍说。
“坚守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创新黄河文化,是职责,更是使命。一河共赢,赢的是五湖四海皆兄弟;文化为魂,写不尽生生不息大中华!”河南省焦作日报社焦作日报专刊副刊部主任王言说。
记者高晓龙/摄
同住黄河边,共饮黄河水。在黄河至北的巴彦淖尔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交流,采访团成员形成一个共识——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一条黄河把我们连结在了一起。在绿色发展这条路上,忻州和巴彦淖尔一样都在奋力奔跑,我想我们能够一起唱响‘黄河大合唱’,讲好黄河故事。”山西省忻州日报社副刊部主任刘婕说。
“我们因水结缘,相信内蒙古和青海两地会在新时代转型发展中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青海省海南报社编辑安普雪表示。
这就是巴彦淖尔,每一“帧”都令人赞叹......
8月9日—10日,来自黄河流域地市党报的40多位社长总编、媒体大咖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的足迹,了解巴彦淖尔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经验做法,并就挖掘黄河文化符号、共同讲好黄河故事以及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等方面互学共鉴。大家边走边看,边听边议,相互交流探讨,纷纷表示巴彦淖尔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巴彦淖尔日报社媒体融合转型步伐坚实,值得点赞学习。
来听听媒体大咖的想法感受、真知灼见。
陕西省商洛日报社总编辑南书堂:
巴彦淖尔创造了点沙成金的绿色奇迹
今天站在“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上,聆听着河套平原从无坝自流、多口引水,到“一首制”灌溉梦想的实现,孕育出“塞上江南”的伟大实践,我感到非常震撼;观摩磴口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时,我看到穿沙公路两侧柳树成行、绿意盎然,绿色锁住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利用沙漠资源,巴彦淖尔还培育出圣牧这样的优质奶企,成就了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这些实践表明,巴彦淖尔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特色防沙治沙道路,创造了点沙成金的绿色奇迹。
河南省濮阳日报社金堤副刊编辑刘文华:
巴彦淖尔人为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样板而奋斗着
这两天,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与黄河流域地市党报社的同仁一起走访巴彦淖尔,印象深刻,感慨良多。在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乌梁素海,我们看到碧波荡漾、飞鸟翔集,通过生态系统化修复治理,这颗“塞外明珠”更加璀璨;在雄伟壮观的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了解到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自此形成,并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如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灌溉体系推动着河套平原高质量发展;还有巧夺天工的阴山岩画……这些都令人难忘,让我们对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信心倍增。
一路走来,一路惊叹,这次的采访打破了我以往的想象,塞外也有江南水乡。勤劳智慧的巴彦淖尔人为幸福生活而奔跑着,正在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样板。这里天蓝云白,水清岸绿,真是一个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地方。
山西省运城日报社文化新闻部主任郭瑞倩:
绿色是五彩巴彦淖尔的发展底色
蓝的晴空和哈达,红的番茄和西瓜,黄的蜜瓜和葵海,纯白的雪花粉和有机奶……第一次到巴彦淖尔,这里留给我的初印象是“五彩斑斓”,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巴彦淖尔的绿色发展底色。
两天的观摩,我看到了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成果,看到了国营新华林场沙地披绿,看到了现代农业立体化种植成效,看到了乌兰布和沙漠中蓬勃发展的循环产业链,这些都是巴彦淖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我们坚信,巴彦淖尔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陕西省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延媛:
阴山岩画让我深深震撼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美丽的巴彦淖尔。采访活动启动前,我有幸到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参加了一次阴山岩画拓片体验活动。我了解到,阴山岩画被誉为“千里画廊”,是河套文化的珍贵宝藏。这些刻在岩石上的“史记”,让我深深震撼,我会继续